在鹽參1井的試氣過程中,他用手電鉆夾住電纜,不停地對流管內壁進行研磨,只為將流管直徑擴大0.05毫米,以確保測試電纜順利穿過。
在壓力計的檢測中,他抱著40多千克的機械壓力計在一塊木樁上來回頓了幾百次,只為能真實模擬下鉆過程中頓鉆對壓力計的影響。
2015年1月9日,他的創新成果“試油測試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4月28日,他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的接見。
他就是田明。30年來,他從江蘇油田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成長為中國石化技能大師。30年來,他先后完成92項革新成果,在核心期刊上獨立發表論文28篇,獲獎44項,為企業創效6000余萬元。
談到他的創新成果,田明說,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能更好地解決生產難題。高壓物性取樣器
“凡是工作中不方便的地方,都成了革新的地方”
1985年,田明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地層測試工。他創新的源泉來自生產中的一件小事:給測試器加油時,需要用專用扳手拆裝接頭,非常不方便,田明就在接頭上焊了兩個小手柄,這樣只要用手輕輕一轉,就可以輕松安裝。
這個小創意讓工友贊不絕口,也激發了田明的創新熱情。于是,凡是工作中不方便的地方,都成了田明想要革新的地方。
保養封隔器時,需要將里面的4組彈簧重新拆裝,然而每組彈簧的彈力高達1000牛頓,每次需要三四個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拆裝。怎樣才能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呢?田明利用杠桿原理巧妙地研制封隔器保養推拉工具,過去幾個人干的活兒,現在一個人就可以輕松完成。
隨著創新能力的提升,生產中一些看似正常的地方,也被田明盯上了。部分進口計時器,需要送到廠家才能檢測。這在常人看來,專有設備就應當用專有儀器進行檢測,可是田明卻在這個環節動起了腦筋:每次檢測要花數萬元,要是自己能檢測,那將為企業節約多少費用啊。
沒有特定的試驗條件,沒有專有檢查設備,怎樣模擬地下高溫高壓的環境呢?田明根據井下負荷情況,設計了時鐘簡易檢測支架,用0.5千克的砂袋給時鐘進行加載試驗,用“土裝置”檢測了“洋設備”。
一系列創新成功,讓田明盯著問題搞革新的信念更強了。隨著油田勘探開發向“低、深、隱、難”類油藏進軍,常規測試工藝在射孔、測試和抽汲、取高壓物性樣品等諸多環節中存在瓶頸,他把創新目標對準每一項工藝技術的應用提升。高壓物性取樣器
在射孔工藝上,他利用單流閥原理,設置“自動門”,可以瞬間屏蔽射孔沖擊波;在抽汲工藝上,他設計氣控密封防噴盒,能瞬間密封井口,讓抽汲作業更加綠色環保;在高壓物性取樣工藝上,他在國內新型摩擦式取樣器,讓油田高壓物性取樣成功率提高到92.2%,達到行業水平……
每一個環節的創新,就像一顆顆明亮珍珠,通過技術鏈條串起來后,變成一條璀璨的成果“項鏈”。集成應用后的試油測試技術,讓試油測試的精度更高,應用范圍更廣,為油田新區塊探明地質儲量提供了的測試數據,這項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只要認準的事,就決不放過”
在同事眼里,田明有一股犟勁,只要認準的事,就決不放過。
在地層測試中,需要對油藏進行開關井測試。在提放管柱進行開關井操作時,管柱多提一寸,封隔器就拉松,少提一寸,測試閥就不能正常開關,讓操作人員非常糾結。
行業內的專業教材,對開關井的懸重俗稱“自由點”的計算,有一個理論公式,然而這個公式在實際運用中有時不準確。田明認為公式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理想狀況,沒有考慮井筒與油藏等多種變化因素,于是跟這個權威理論較上勁。
為了摸清“自由點”的變化規律,只要有測試任務,他就跟著測試班上井,這一跟就是3年。
在3年時光里,他記錄了近千組開關井操作時管柱懸重的變化數據,摸索出適用性更廣、更準確的“自由點”變化規律計算公式。
這套計算方法在技術刊物《油氣井測試》發表后,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被業內專家稱為“田氏”公式。在談到創新經驗時,田明說:“成功的關鍵在于堅持?!?/p>
在新疆超深井測試過程中,國內常用的震擊器由于性能差異,在超過4000米井深的高溫高壓環境就無法工作。田明開始尋找國產震擊器“敗陣”的原因,更換了耐高壓的盤根,設計壓力平衡孔,并優選黏度性能更好的液壓油,可這一系列改進都沒收到預期效果。
當同事紛紛對國產設備質疑時,田明仍然堅持對設備進行改進。為了減少高溫對設備密封性的影響,他想到盡可能縮小設備的配合間隙,找來研磨膏和平板玻璃,在平板玻璃上用“雙S”手法對閥體接觸面進行手工研磨。當時在新疆,冬天氣溫低至零下20攝氏度,哈口氣都能結成冰,可他卻一刻不停,徒手研磨了幾個小時。
用千分尺進行測量,閥體與閥座的配合間隙只有0.02毫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2,簡直可以說是嚴絲合縫,這讓現場的同事都驚呆了。
終,經過系列優化后的震擊器可以適應6000米以上的井深環境,性能堪比國外同類產品,而改進的成本只需1000元。2014年,高壓超深國產震擊器改進與應用技術在第八屆國際發明大賽中獲得銀獎。
“沒有完美的成果,只有更好的辦法”
即便已經成為大師級人物,可田明對自己的創新成果仍然保持問題意識,他總是說:“沒有完美的成果,只有更好的辦法?!?/p>
在試油抽汲作業中,他設計了氣控放噴盒,這樣一旦井下出現噴油現象,就可以瞬間密封井口。自己的創新成果獲獎后,他并沒有覺得萬事大吉,而是根據現場使用情況邊用邊改,一直優化了近3年。同事說,田明不僅是創新大師,還是個實干家。
2012年,江蘇油田引進美國進口的連續油管設備,田明也因此調入連續油管作業隊。連續油管設備配備了兩套進口刀具,下井后刀片容易損壞,無法切斷油管。
當從材質和硬度等方面均無法解決這個難題時,田明沒有放棄,繼續琢磨新辦法。他另辟蹊徑,從提升切刀的穩定性入手,給這套先進的進口設備配套“減震”系統,設計了卡瓦扶正器,牢牢固定割刀本體,防止震動對切割的影響。
現場試驗效果顯著,7分鐘就割斷油管,刀片完好無損,大伙兒歡呼雀躍。然而,田明并未滿足,而是根據試驗情況繼續優化。同事開玩笑說:“田大師成天圍著機器轉,根本停不下來??!”
為了使切割力量更加平穩,田明又設計了壓力補償器,通過排量調控,使連續油管割刀在復雜的井身構造中,真正成為一把“如意刀”。田明研發的連續油管切割技術消除了國內國外油管切割技術瓶頸,目前已被納入中國石化先導課題。